東晉沙門釋法顯自記遊天竺事
法顯。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。
於是遂以弘始二年歲在己亥。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。
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。初發跡長安。
度隴至乾歸國夏坐。夏坐訖前至褥檀國。
度養樓山至張掖鎮。張掖大亂道路不通。
張掖王慇勤遂留為作檀越。
於是與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等相遇。欣於同志。便共夏坐。
夏坐訖復進到燉煌。有塞東西可八十里。
南北四十里。共停一月餘日。法顯等五人隨使先發。
復與寶雲等別燉煌。太守李浩供給度沙河。
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。遇則皆死無一全者。
上無飛鳥下無走獸。
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。唯以死人枯骨為[巾*票]幟耳。
行十七日計可千五百里。得至鄯鄯國。
其地崎嶇薄瘠。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。但以氈褐為異。
其國王奉法。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。
諸國俗人及沙門盡行天竺法。但有精麤。
從此西行所經諸國類皆如是。唯國國胡語不同。
然出家人皆習天竺書天竺語。住此一月日。
復西北行十五日到烏夷國。
僧亦有四千餘人。皆小乘學。法則齊整。
秦土沙門至彼都不預其僧例也。法顯得符行當公孫經理。
住二月餘日。於是還與寶雲等共合烏夷國。
人不修禮儀遇客甚薄。
智嚴慧簡慧嵬遂返向高昌欲求行資。法顯等蒙符公孫供給。
遂得直進西南。行路中無居民。涉行艱難。
所經之苦人理莫比。在道一月五日得到于闐。
其國豐樂人民殷盛。盡皆奉法。以法樂相娛。
眾僧乃數萬人。多大乘學。皆有眾食。
彼國人民星居。家家門前皆起小塔。
最小者可高二丈許。作四方僧房供給客僧。
及餘所須國主安頓供給法顯等於僧伽藍。
僧伽藍名瞿摩帝。是大乘寺。三千僧共揵搥食。
入食堂時威儀齊肅次第而坐。一切寂然器缽無聲。
淨人益食不得相喚。但以手指麾。
慧景道整慧達先發向竭叉國。法顯等欲觀行像。停三月日。
其國中有四大僧伽藍不數小者。
從四月一日城裏便掃灑道路莊嚴巷陌。
其城門上張大幃幕。事事嚴飾。
王及夫人婇女皆住其中。瞿摩帝僧是大乘學。王所敬重。
最先行像。離城二四里作四輪像車。高三丈餘。
狀如行殿。七寶莊校。懸繒幡蓋。
像立車中二菩薩侍。作諸天侍從。
皆以金銀彫瑩懸於虛空像去門百步。王脫天冠易著新衣。
徒跣持花香翼從出城。迎像頭面禮足散花燒香。
像入城時。門樓上夫人婇女遙散眾花紛紛而下。
如是莊嚴供具車車各異。
一僧伽藍則一日行像。自月一日。為始至十四日行像乃訖。
行像訖王及夫人乃還宮耳。
其城西七八里有僧伽藍。名王新寺。
作來八十年經三王方成。可高二十五丈。
雕文刻鏤金銀覆上眾寶合成。塔後作佛堂莊嚴妙好。
梁柱戶扇窗牖皆以金薄。別作僧房亦嚴麗整飾。非言可盡。
嶺東六國諸王所有上價寶物多作供養。
人用者少。既過四月行像。
僧韶一人隨胡道人向罽賓。法顯等進向子合國。在道二十五日。
便到其國。國王精進有千餘僧。多大乘學。
住此十五日已。於是南行四日至蔥嶺山。
到於麾國安居。
安居已山行二十五日到竭叉國。與慧景等合。值其國王作般遮越師。
般遮越師漢言五年大會也。會時請四方沙門。
皆來雲集。集已莊嚴眾僧坐處。懸繒幡蓋。
作金銀蓮華著僧座後。鋪淨坐具。
王及群臣如法供養。或一月二月。或三月。多在春時。
王作會已復勸諸群臣設供供養。
或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乃至七日。供養都畢。
王以所乘馬鞍勒自副使國中貴重臣騎之。
并諸白[疊*毛]種種珍寶沙門所須之物。
共諸群臣發願布施眾僧。布施僧已還從僧贖其地。
山寒不生餘穀。唯熟麥耳。眾僧受歲已其晨輒霜。
故其王每請眾僧令麥熟。然後受歲。
其國中有佛唾壺。以石作之。色似佛缽。又有佛一齒。
其國中人為佛齒起塔。有千餘僧徒。
盡小乘學。自山以東俗人被服類粗與秦土同。
亦以氈褐為異。沙門法用轉勝不可具記。
其國當蔥嶺之中。自蔥嶺已前草木果實皆異。
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與漢地同耳。
從此西行向北天竺國。在道一月得度蔥嶺。
蔥嶺山冬夏有雪。又有毒龍。
若失其意則吐毒風。雨雪飛沙礫石。遇此難者萬無一全。
彼土人即名為雪山也。度嶺已到北天竺。
始入其境。有一小國名陀歷。
亦有眾僧皆小乘學。其國昔有羅漢。以神足力將一巧匠。
上兜率天觀彌勒菩薩長短色貌。還下刻木作像。
前後三上觀。然後乃成像。長八丈足趺八尺。
齋日常有光明。諸國王競興供養。
今故現在於此。順嶺西南行十五日。
其道艱岨崖岸嶮絕。其山唯石壁立千仞。臨之目眩。
欲進則投。足無所下。有水名新頭河。
昔人有鑿石通路。施傍梯者凡度七百。度梯已躡懸[糸*(一/旦)]過河。
河兩岸相去減八十步。九譯所記。
漢之張驀甘英皆不至此。
眾僧問法顯。佛法東過其始可知耶。顯云。
訪問彼土人。皆云。古老相傳。自立彌勒菩薩像。
後便有天竺沙門。齎經律過此河者。
像立在佛泥洹後三百許年。計於周氏平王時。
由茲而言。大教宣流始自此像。
非夫彌勒大士繼軌釋迦。孰能令三寶宣通邊人識法。
固知冥運之開本非人事。
則漢明帝之夢有由而然矣。度河便到烏長國。
其烏長國是正北天竺也。盡作中天竺語。中天竺所謂中國。
俗人衣服飲食亦與中國同。佛法甚盛。
名眾僧止住處為僧伽藍。凡有五百僧伽藍。
皆小乘學。若有客比丘到悉供養三日。
三日過已乃令自求所安。常傳言。佛至北天竺。
即到此國也。佛遺足跡於此。或長或短在人心念。
至今猶爾。及曬衣石度惡龍處悉亦現在。
石高丈四尺。闊二丈許。一邊平。
慧景慧達道整三人先發向佛影那竭國。
法顯等住此國夏坐。坐訖南下到宿呵多國。
其國佛法亦盛。昔天帝釋試菩薩化作鷹鴿割肉貿鴿處。
佛既成道與諸弟子遊行。語云。
此本是吾割肉貿鴿處。國人由是得知。
於此處起塔金銀挍飾。從此東下五日行到揵陀衛國。
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處。佛為菩薩時。
亦於此國以眼施人。其處亦起大塔金銀挍飾。
此國人多小乘學。自此東行七日。
有國名竺剎尸羅。竺剎尸羅漢言截頭也。佛為菩薩時。
於此處以頭施人。故因以為名。
復東行二日至投身餧餓虎處。此二處亦起大塔。皆眾寶挍飾。
諸國王臣民競興供養。散華然燈相繼不絕。
通上二塔彼方人亦名為四大塔也。
從揵陀衛國南行四日到弗樓沙國。
佛昔將諸弟子遊行此國。語阿難云。
吾般泥洹後當有國王名罽膩伽。於此處起塔。後罽膩伽王出世。
出行遊觀時。天帝釋欲開發其意。
化作牧牛小兒。當道起塔。王問言。汝作何等。答言。
作佛塔。王言大善。於是王即於小兒塔上起塔。
高四十餘丈眾寶挍飾。
凡所經見塔廟壯麗威嚴都無此比。傳云。
閻浮提塔唯此塔為上。王作塔成已小塔即自傍出大塔南。
高三尺許。佛缽即在此國。昔月氏王大興兵眾。
來伐此國欲取佛缽。既伏此國已。
月氏王等篤信佛法。欲持缽去。故大興供養。
供養三寶畢。乃挍飾大象置缽其上。
象便伏地不能得前。更作四輪車載缽。八象共牽復不能進。
王知與缽緣未至。
深自愧歎即於此處起塔及僧伽藍。并留鎮守種種供養。
可有七百餘僧。日將欲中眾僧則出缽與。
白衣等種種供養。然後中食。至暮燒香時復爾。
可容二斗許。雜色而黑多四際分明。
厚可二分甚光澤。貧人以少華投中便滿。
有大富者欲以多華供養。正復百千萬斛終不能滿。
寶雲僧景止供養佛缽便還。
慧景慧達道整先向那竭國。供養佛影佛齒及頂骨。慧景病道整住看。
慧達一人還於弗樓沙國相見。
而慧達寶雲僧景遂還秦土。慧景在佛缽寺無常。
由是法顯獨進向佛頂骨所。
西行十六由延至那竭國界醯羅城。城中有佛頂骨精舍。
盡以金薄七寶挍飾。國王敬重頂骨。慮人抄奪。
乃取國中豪姓八人。人持一印。印封守護。
清晨八人俱到各視其印。然後開戶。
開戶已以香汁洗手。
出佛頂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寶圓碪。碪下琉璃鍾覆上皆珠璣挍飾。
骨黃白色。方圓四寸。其上隆起。
每日出後精舍人則登高樓擊大鼓吹蠡敲銅缽。
王聞已則詣精舍。以華香供養。供養已次第頂戴而去。
從東門入西門出。王朝朝如是供養禮拜。
然後聽國政。居士長者亦先供養乃修家事。
日日如是初無懈倦。供養都訖乃還頂骨於精舍中。
有七寶解脫塔。或開或閉。高五尺許。
以盛之。精舍門前朝朝恒有賣華香人。
凡欲供養者種種買焉。諸國王亦恒遣使供養。
精舍處方三十步雖復天震地裂此處不動。
從此北行一由延到那竭國城。
是菩薩本以銀錢貿五莖華供養定光佛處。城中亦有佛齒塔。
供養如頂骨法。城東北一由延。
到一谷口有佛錫杖。亦起精舍供養。杖以牛頭旃檀作。
長丈六七許。以木筒盛之。
正復百千人舉不能移。入谷口西行有佛僧伽梨。
亦起精舍供養。彼國土俗亢旱。
時國人相率出衣禮拜供養。天即大雨。
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。西南向佛留影。
此中去十餘步觀之如佛真形。金色相好光明炳著。
轉近轉微彷彿如有。諸方國王遣工畫師摹寫莫能及。
彼國人傳云。千佛盡當於此留影。
影西四百步許。佛在時剃髮剪爪。
佛自與諸弟子共造塔。高七八丈以為將來塔法。今猶在。邊有寺。
寺中有七百餘僧。
此處有諸羅漢辟支佛塔乃千數。住此冬三月。
法顯等三人南度小雪山。雪山冬夏積雪。
山北陰中遇寒風暴起人皆噤戰。慧景一人不堪復進。
口出白沫語法顯云。我亦不復活。便可時去勿得俱死。
於是遂終。法顯撫之悲號。本圖不果命也奈何。
復自力前得過嶺南到羅夷國。
近有三千僧兼大小乘學。住此夏坐。坐訖南下。
行十日到跋那國。亦有三千許僧。皆小乘學。
從此東行三日復渡新頭河。兩岸皆平地。
過河有國名毘荼。佛法興盛兼大小乘學。
見秦道人往乃大憐愍。作是言。
如何邊地人能知出家為道遠求佛法。悉供給所須。待之如法。
從此東南行減八十由延。經歷諸寺甚多僧眾萬數。
過是諸處已到一國。國名摩頭羅。又經蒱那河。
河邊左右有二十僧伽藍。可有三千僧。
佛法轉盛。凡沙河已西天竺諸國。
國王皆篤信佛法供養眾僧。時則脫天冠。
共諸宗親群臣手自行食。行食已鋪氈於地。
對上座前坐於眾僧前。不敢坐床。佛在世時。
諸王供養法式相傳至今。從是以南名為中國。
中國寒暑調和無霜雪。人民殷樂無戶籍官法。
唯耕王地者乃輸地利。欲去便去欲住便住。
王治不用刑斬。有罪者但罰其錢。隨事輕重。
雖復謀為惡逆。不過截右手而已。
王之侍衛左右皆有供祿。舉國人民悉不殺生。不飲酒不食蔥蒜。
唯除旃荼羅。旃荼羅名為惡人。與人別居。
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。
人則識而避之不相唐突。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。
市無屠店及沽酒者。貨易則用貝齒。
唯旃荼羅漁獵師賣肉耳。自佛般泥洹後。
諸國王長者居士為眾僧起精舍。
供給田宅園圃民戶牛犢鐵券書錄。後王王相傳無敢廢者。
至今不絕。眾僧住止房舍。
床蓐飲食衣服都無闕乏。處處皆爾。眾僧常以作功德為業。
及誦經坐禪。客僧往到舊僧迎逆。
代擔衣缽給洗足水。塗足油與非時漿。須臾息已復問其臘數。
次第得房舍臥具。種種如法。
眾僧住處作舍利弗塔目連阿難塔并阿毘曇律經塔。
安居後一月諸希福之家勸化供養。
僧行非時漿。眾僧大會說法。說法已供養舍利弗塔。
種種華香通夜然燈。
使伎樂人作舍利弗大婆羅門時詣佛求出家。
大目連大迦葉亦如是。諸比丘尼多供養阿難塔。
以阿難請世尊聽女人出家故。諸沙彌多供養羅云。
阿毘曇師者供養阿毘曇。律師者供養律。
年年一供養。各自有日。
摩訶衍人則供養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觀世音等。眾僧受歲竟。
長者居士婆羅門等。
各將種種衣物沙門所須以用布施眾僧。僧受亦自各各布施。佛泥洹已來。
聖眾所行。威儀法則。相承不紀。
自度新頭河至南天竺。迄于南海四五萬里。
海平坦無大山川。正有河水耳。
從此東南行十八由延。有國名僧迦施。
佛上忉利天三月為母說法來下處。佛上忉利天。
以神通力都不使諸弟子知來。滿七日乃放神足。
阿那律以天眼遙見世尊。即語尊者大目連。
汝可往問訊世尊。目連即往頭面禮足共相問訊。
問訊已佛語目連。吾卻後七日當下閻浮提。
目連既還。于時八國大王及諸臣民不見佛久。
咸皆渴仰。雲集此國以待世尊。
時優缽羅比丘尼。即自心念。今日國王臣民皆當迎佛。
我是女人。何由得先見佛。
即以神足化作轉輪聖王。最前禮佛。佛從忉利天上來向下。
下時化作三道寶階。佛在中道七寶階上行。
梵天王亦化作白銀階。在右邊執白拂而侍。
天帝釋化作紫金階。在左邊執七寶蓋而侍。
諸天無數從佛來下。佛既下三階俱沒于地。
餘有七級而現。後阿育王欲知其根際。
遣人掘看。下至黃泉根猶不盡。王益敬信。
即於階上起精舍。當中階作丈六立像。
精舍後立石柱。高二十肘。上作師子。
柱內四邊有佛像。內外映徹淨若琉璃。
有外道論師與沙門諍此住處。時沙門理屈。於是共立誓言。
此處若是沙門住處者。今當有靈驗。作是言已。
柱頭師子乃大鳴吼見驗。
於是外道慴怖心伏而退。佛以受天食三月故。
身作天香不同世人。即便浴身後人於此處起浴室。
浴室猶在優缽羅比丘尼初禮佛處今亦起塔。
佛在世時有剪髮爪作塔。
及過去三佛并釋迦文佛坐處經行處。及作諸佛形像處。
盡有塔。今悉在。
天帝釋梵天王從佛下處亦起塔。此處僧及尼可有千人。皆同眾食。
雜大小乘學。住處有一白耳龍。與此眾僧作檀越。
令國內豐熟雨澤以時無諸災害。
使眾僧得安。眾僧感其惠。故為作龍舍敷置坐處。
又為龍設福食供養。
眾僧日日眾中別差三人到龍舍中食。每至夏坐訖龍輒化形作一小蛇。
兩耳邊白。眾僧識之。銅盂盛酪以龍置中。
從上座至下座行之。伏若問訊。遍便化去。
每年一出。其國豐饒人民熾盛。最樂無比。
諸國人來無不經理供給所須。
寺西北五十由延有一寺。名大墳。大墳者惡鬼名也。
佛本化是惡鬼。後人於此處起精舍。
布施阿羅漢以水灌手。水瀝滴地。其處故在。
正復掃除常現不滅。此處別有佛塔。善鬼神常掃灑。
初不須人功。有邪見國王言。汝能如是者。
我當多將兵眾住此益積糞穢。汝復能除不。
鬼神即起大風吹之令淨此處。有百枚小塔。
人終日數之不能得知。若至意欲知者。
便一塔邊置一人已復計數。
人人或多或少其不可得知。有一僧伽藍可六七百僧。
此中有辟支佛食處泥地。大如車輪。
餘處生草此處獨不生。及曬衣地處亦不生草。
衣條著地跡今故現在。法顯在龍精舍夏坐。
坐訖東南行七由延到罽饒夷城。城接恒水有二僧伽藍。
盡小乘學。去城西六七里。
恒水北岸佛為諸弟子說法處。傳云。
說無常苦空說身如泡沫等。此處起塔猶在。
度恒水南行三由延到一村。名呵梨。
佛於此中說法經行坐處盡起塔。從此東南行十由延。
到沙祇大國出沙祇城。南門道東佛本在此嚼楊枝已刺土中。
即生長七尺。不增不減。
諸外道婆羅門嫉妒或斫或拔遠棄之。其處續生如故。
此中亦有四佛經行坐處。起塔故在。從此南行八由延。
到拘薩羅國舍衛城。
城內人民希曠都有二百餘家。即波斯匿王所治城也。
大愛道故精舍處。
須達長者井壁及鴦掘魔得道般泥洹燒身處。後人起塔皆在此城中。
諸外道婆羅門生嫉妒心欲毀壞之。
天即雷電霹靂終不能得壞。出城南門千二百步道西。
長者須達起精舍。
精舍東向開門門戶兩邊有二石柱。
左柱上作輪形右柱上作牛形精舍左右池流清淨樹林尚茂。眾華異色。
蔚然可觀。即所謂祇洹精舍也。
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九十日。
波斯匿王思見佛即刻牛頭栴檀作佛像置佛坐。
處佛後還入精舍像即避出迎佛。佛言。還坐。
吾般泥洹後可為四部眾作法式。像即還坐。此像最是眾像之始。
後人所法者也。佛於是移住南邊小精舍。
與像異處。相去二十步。祇洹精舍本有七層。
諸國王人民競興供養。
懸繒幡蓋散華燒香燃燈續明日日不絕。鼠含燈炷燒幡。
蓋遂及精舍七重都盡。諸國王人民皆大悲惱。
謂栴檀像已燒。
卻後四五日開東邊小精舍戶忽見本像。皆大歡喜。共治精舍得作兩重。
還移像本處。法顯道整初到祇洹精舍。
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。自傷生在邊地。
共諸同志遊歷諸國。而或有還者。或有無常者。
今日乃見佛空處愴然心悲。彼眾僧出問法顯等言。
汝等從何國來。答曰。從漢地來。彼眾僧歎曰。
奇哉邊國之人乃能求法至此。自相謂言。
我等諸師和上相承以來未見漢道人來到此也。精舍西北四里有林。名曰得眼。
本有五百盲人依精舍住此。佛為說法盡還得眼。
盲人歡喜刺杖著地頭面作禮。杖遂生長大。
世人重之無敢伐者。
遂成為林是故以得眼為名。祇洹眾僧中食後多往彼林中坐禪。
祇洹精舍東北六七里。
毘舍佉母作精舍請佛及僧。此處故在。祇洹精舍大院各有二門。
一門東向一門北向。
此園即須達長者布金錢買地處。精舍當中央。佛住此處最久。
說法度人經行坐處。亦盡起塔。皆有名字。
及孫陀利殺身謗佛處。
出祇洹東門北行七十步道西。佛昔共九十六種外道論議。
國王大臣居士人民皆雲集而聽。時外道女。
名旃遮摩那起嫉妒心。乃懷衣著腹前似若妊身。
於眾會中謗佛以非法。
於是天帝釋即化作白鼠嚙其腰帶。帶斷所懷衣墮地。
地即裂生入地獄。及調達毒爪欲害佛生入地獄處。
後人皆[巾*票]幟之。
又於論議處起精舍高六丈許。中有坐佛像。其道東有外道天寺。
名曰影覆。與論議處精舍裌道相對。
亦高六丈許。所以名影覆者日在西時。
世尊精舍影則映外道天寺。
日在東時外道天寺影則北映。終不能得映佛精舍也。
外道常遣人守其天寺。掃灑燒香然燈供養。
至明旦其燈輒移在佛精舍中。婆羅門恚言。
諸沙門取我燈自供養佛為爾不止。
婆羅門於是夜自伺候見其所事天神將燈繞佛精舍三匝供養。
供養佛已忽然不見。婆羅門乃知佛神大。
即捨家入道。傳云。近有此事繞祇洹精舍。
有十八僧伽藍。盡有僧住。
唯一處空此中國有九十六種外道。皆知今世後世。
各有徒眾亦皆乞食。但不持缽。亦復求福於曠路側。
立福德舍。
屋宇床臥飲食供給行路人及出家人來去客。但所期異耳。
調達亦有眾在常供養過去三佛。唯不供養釋迦文佛。
舍衛城東南四里琉璃王欲伐舍夷國。
世尊當道側立立處起塔。城西五十里到一邑名都維。
是迦葉佛本生處。父子相見處。般泥洹處。
皆悉起塔。迦葉如來全身舍利亦起大塔。
從舍衛城東南行十二由延到一邑名那毘伽。
是拘樓秦佛所生處。父子相見處。般泥洹處。
亦皆起塔。從此北行減一由延到一邑。
是拘那含牟尼佛所生處。父子相見處。般泥洹處。
亦皆起塔。
從此東行減一由延到迦維羅衛城。城中都無王民甚丘荒。
止有眾僧民戶數十家而已。白淨王故宮處。作太子母形像。
及太子乘白象入母胎時太子出城東門見病人。迴車還處皆起塔。阿夷相太子處。
與難陀等撲象捅射處。
箭東南去三十里入地令泉水出。後世人治作井令行人飲。
佛得道還見父王處。
五百釋子出家向優波離作禮地六種震動處。
佛為諸天說法四天王等守四門父王不得入處。
佛在尼拘律樹下東向坐大愛道布施佛僧伽梨處。此樹猶在。
琉璃王殺釋種。
釋種死盡得須陀洹立塔今亦在。
城東北數里有王田太子坐樹下觀耕者處。城東五十里有王園。園名論民。
夫人入池洗浴出池。
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。太子墮地行七步。二龍王浴太子。
身浴處遂作井。及上洗浴池。
今眾僧常取飲之。凡諸佛有四處常定。一者成道處。
二者轉法輪處。三者說法論議伏外道處。
四者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來下處。餘者則隨時示現焉。
迦維羅衛國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。
白象師子不可妄行。
從佛生處東行五由延有國名藍莫。此國王得佛一分舍利。還歸起塔。
即名藍莫塔。
塔邊有池池中有龍常守護此塔晝夜供養。阿育王出世欲破八塔。
作八萬四千塔。破七塔已次欲破此塔。
龍便現身將阿育王入其宮中。觀諸供養具已語王言。
汝供養若能勝是便可壞之持去。
吾不與汝諍。阿育王知其供養具非世之所有。
於是便還此中荒蕪無人灑掃。
常有群象以鼻取水灑地。取雜花香而供養塔。
諸國有道人來欲禮拜塔。遇象大怖依樹自翳。
見象如法供養。道人大自悲感。
此中無有僧伽藍可供養此塔。乃令象灑掃。道人即捨大戒還作沙彌。
自挽草木平治處所使得淨潔。
勸化國王作僧住處。已為寺主。今現有僧住。此事在近。
自爾相承至今恒以沙彌為寺主。
從此東行三由延太子遣車匿白馬還處亦起塔。
從此東行四由延到炭塔。亦有僧伽藍。
復東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。
城北雙樹間希連禪河邊。世尊於此北首而般泥洹。
及須跋最後得道處。以金棺供養世尊七日處。
金剛力士放金杵處。八王分舍利處。此諸處皆起塔。
有僧伽藍今悉現在。其城中人民亦希曠。
止有眾僧民戶。
從此東南行十二由延到諸梨車欲逐佛般泥洹處。而佛不聽戀佛不肯去。
佛化作大深塹不得度。
佛與缽作信遣還其家處立石柱。上有銘題。
自此東行十由延到毘舍離國。毘舍離城北大林重閣精舍。
佛住處及阿難半身塔。其城裏本菴婆羅女家。
為佛起塔。今故現在。
城南三里道西菴婆羅女以園施佛作佛住處。
佛將般泥洹與諸弟子出毘舍離城西門。
迴身右轉顧看毘舍離城告諸弟子。是吾最後所行處。
後人於此處起塔。城西北三里有塔名放弓仗。
以名此者恒水流有一國王。王小夫人生一肉胎。
大夫人妒之言。汝生不祥之徵。
即盛以木函擲恒水中。下流有國王遊觀。見水上木函。
開看見千小兒端正殊特。王即取養之。
遂便長大甚勇健。所往征伐無不摧伏。次伐父王本國。
王大愁憂。小夫人問王。何故愁憂。王曰。
彼國王有千子勇健無比。欲來伐吾國。是以愁耳。
小夫人言。王勿愁憂。但於城東作高樓。
賊來時置我樓上。則我能卻之。王如其言。
至賊來時小夫人於樓上語賊言。汝是我子。
何故作反逆事。賊曰。汝是何人。云是我母。
小夫人曰。汝等若不信者盡仰向張口。
小夫人即以兩手搆兩乳。
乳作五百道俱墮千子口中。賊知是其母即放弓仗。
二父王於是思惟皆得辟支佛。二辟支佛塔猶在。
後世尊成道告諸弟子。是吾昔時放弓仗處。
後人得知於此處立塔。故以名焉。
千小兒者即賢劫千佛是也。佛於放弓仗塔邊捨壽。
佛告阿難言。我卻後三月當般泥洹。
魔王嬈固阿難使不得請佛住世。從此東行三四里有塔。
佛般泥洹後百年有毘舍離比丘。錯行戒律。
十事證言。佛說如是。
爾時諸羅漢及持律比丘。凡有七百僧。更撿挍律藏。
後人於此處起塔今亦現在。
從此東行四由延到五河合口。阿難從摩竭國向毘舍離欲般泥洹。
諸天告阿闍世王。
阿闍世王即自嚴駕將士眾追到河上。毘舍離諸梨車聞阿難來。
亦復來迎。俱到河上。阿難思惟。前則阿闍世王致恨。
還則梨車復怨。
即於河中央入火光三昧燒身而般泥洹。分身作二分。一分在一岸邊。
於是二王各得半身。舍利還歸起塔。
度河南下一由延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。
巴連弗邑是阿育王所治城。
城中王宮殿皆使鬼神作累石起牆闕。彫文刻鏤非世所造。今故現在。
阿育王弟得羅漢道。常住耆闍崛山。
志樂閑靜。王敬心欲請於家供養。
以樂山靜不肯受請。王語弟言。但受我請當為汝於城裏作山。
王乃具飲食召諸鬼神而告之曰明日悉受我請。無座席各自齎來。
明日諸大鬼神各齎大石來。壁方四五步坐訖。
即使鬼神累作大石山。又於山底以五大方石作一石室。
可長三丈廣二丈高一丈餘。
有一大乘婆羅門子名羅汰私迷。住此城裏。
爽悟多智事無不達。以清淨自居。國王宗敬師事。
若往問訊不敢並坐。王設以愛敬心執手。
執手已婆羅門輒自灌洗。年可五十餘。舉國瞻仰。
賴此一人弘宣佛法。外道不能得加陵眾僧。
於阿育王塔邊造摩訶衍僧伽藍甚嚴麗。
亦有小乘寺。都合六七百僧眾威儀庠序可觀。
四方高德沙門及學問人。欲求義理皆詣此寺。
婆羅門子師亦名文殊師利。
國內大德沙門諸大乘比丘皆宗仰焉。亦住此僧伽藍。
凡諸中國唯此國城邑為大。民人富盛競行仁義。
年年常以建卯月八日行像。
作四輪車縛竹作五層。有承攎椻戟高二丈許。其狀如塔。
以白[疊*毛]纏上。然後彩畫作諸天形像。
以金銀琉璃莊挍其上。懸繒幡蓋四邊作龕。
皆有坐佛菩薩立侍。可有二十車。車車莊嚴各異。
當此日境內道俗皆集作倡伎樂。華香供養。
婆羅門子來請佛。佛次第入城。入城內再宿。
通夜然燈伎樂供養。國國皆爾。
其國長者居士各於城內立福德醫藥舍。
凡國中貧窮孤獨殘跛一切病人。皆詣此舍種種供給。
醫師看病隨宜飲食及湯藥皆令得安。差者自去。
阿育王壞七塔作八萬四千塔。
最初所作大塔在城南三里餘。此塔前有佛跡起精舍。
戶北向塔。南有一石柱。
圍丈四五高三丈餘。上有銘題。
云阿育王以閻浮提布施四方僧。還以錢贖。
如是三反塔北三四百步阿育王本於此作泥梨城泥梨城中有石柱。
亦高三丈餘。上有師子。
柱上有銘記作泥梨城因緣及年數日月。
從此東南行九由延至一心孤石山。山頭有石室。
石室南向佛坐其中。天帝釋將天樂般遮彈琴樂佛處。
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一一以指畫石。畫跡故在。
此中亦有僧伽藍。
從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羅聚落。是舍利弗本生村。
舍利弗還於此中般泥洹。即此處起塔。今現在。
從此西行一由延到王舍新城。
新城者是阿闍世王所造中有二僧伽藍。
出城西門三百步阿闍世王得佛一分舍利起塔。高大嚴麗。
出城南四里南向入谷至五山裏。五山周圍狀若城郭。
即是蓱沙王舊城。
城東西可五六里南北七八里。舍利弗目連初見頞鞞處。
尼犍子作火坑毒飯請佛處。
阿闍世王酒飲黑象欲害佛處。
城東北角曲中耆舊於菴婆羅園中起精舍。請佛及千二百五十弟子供養處。今故在。
其城中空荒無人住。
入谷搏山東南上十五里到耆闍崛山。未至頭三里有石窟南向。
佛本於此坐禪。西北三十步復有一石窟。
阿難於中坐禪。
天魔波旬化作鵰鷲住窟前恐阿難。佛以神足力隔石舒手摩阿難肩。
怖即得止。鳥跡手孔今悉在。故曰鵰鷲窟山。
窟前有四佛坐處。
又諸羅漢各各有石窟坐禪處。動有數百。佛在石室前東西經行。
調達於山北嶮巇間橫擲石傷佛足指處。石猶在。
佛說法堂已毀壞。止有塼壁基在。
其山峰秀端嚴。是五山中最高。
法顯於新城中買香華油燈。倩二舊比丘送法顯到耆闍崛山。
華香供養然燈續明。慨然悲傷抆淚而言。
佛昔於此說首楞嚴。法顯生不值佛。
但見遺跡處所而已。即於石窟前誦首楞嚴。停止一宿。
還向新城。出舊城北。行三百餘步道西。
迦蘭陀竹園精舍今現在。眾僧掃灑精舍。
北二三里有尸磨賒那。尸磨賒那者。
漢言棄死人墓田。
搏南山西行三百步有一石室名賓波羅窟。佛食後常於此坐禪。
又西行五六里山北陰中有一石室名車帝。
佛泥洹後五百阿羅漢結集經處。出經時鋪三高座莊嚴挍飾。
舍利弗在左。目連在右。五百數中少一阿羅漢。
大迦葉為上座。
時阿難在門外不得入。其處起塔今亦在。
搏山亦有諸羅漢坐禪石窟甚多。
出舊城北東下三里。有調達石窟。
離此五十步有大方黑石窟。昔有比丘在上經行。
思惟是身無常苦空。得不淨觀厭患是身。即捉刀欲自殺。
復念世尊制戒不得自殺。
又念雖爾我今但欲殺三毒賊。便以刀自刎。
始傷肉得須陀洹。既半得阿那含。
斷已成阿羅漢果般泥洹從此西行四由延到伽耶城。城內亦空荒。
復南行二十里到菩薩本苦行六年處。
處有林木。
從此西行三里到佛入水洗浴天案樹枝得攀出池處。
又北行二里得彌家女奉佛乳糜處。從此北行二里。
佛於一大樹下石上東向坐食糜。樹石今悉在。
石可廣長六尺高二尺許。中國寒暑均調。
樹木或數千歲乃至萬歲。從此東北行半由延到一石窟。
菩薩入中西向結加趺坐。心念若我成道當有神驗。
石壁上即有佛影現。長三尺許。今猶明亮。
時天地大動。諸天在空中白言。
此非是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。
去此西南行減半由延到貝多樹下。是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。
諸天說是語已即便在前唱導。導引而去。
菩薩起行離樹三十步。天授吉祥草。菩薩受之。
復行十五步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匝而去菩薩前到貝多樹下。敷吉祥草。東向而坐。
時魔王遣三玉女從北來試。魔王自從南來試。
菩薩以足指案地。魔兵退散三女變成老母。
自上苦行六年處。及此諸處。
後人皆於中起塔立像。今皆在。佛成道已七日觀樹受解脫樂處。
佛於貝多樹下東西經行七日處。
諸天化作七寶堂供養佛七日處。
文鱗盲龍七日繞佛處。佛於尼拘律樹下方石上東向坐。
梵天來請佛處。四天王奉缽處。五百賈人授[麩-夫+少]蜜處。
度迦葉兄弟師徒千人處此諸處亦盡起塔。
佛得道處有三僧伽藍。皆有僧住。
眾僧民戶供給饒足無所乏少。
戒律嚴峻威儀坐起入眾之法。佛在世時聖眾所行以至于今。
佛泥洹已來四大塔處相承不絕。四大塔者。
佛生處。得道處。轉法輪處。般泥洹處。
阿育王昔作小兒時。當道戲過迦葉佛行乞食。
小兒歡喜。即以一掬土施佛。佛持還泥經行地。
因此果報作鐵輪王王閻浮提。
乘鐵輪案行閻浮提。見鐵圍兩山間地獄治罪人。
即問群臣此是何等。答言。是鬼王閻羅王治罪人。
王自念言。鬼王尚能作地獄治罪人。我是人主。
何不作地獄治罪人耶。
即問臣等誰能為我作地獄主治罪人者。臣答言。
唯有極惡人能作耳。王即遣臣遍求惡人。
見池水邊有一人長壯黑色髮黃目青。
以腳鉤魚口呼禽獸。禽獸來便射殺無得脫者。
得此人已將來與王。王密敕之。汝作四方高牆。
內植種種華果作好浴池。莊嚴挍飾令人渴仰。
牢作門戶。有人入者。輒捉種種治罪莫使得出。
設使我入亦治罪莫放。今拜汝作地獄主。
時有比丘次第乞食入其門。
獄卒見之便欲治罪。比丘惶怖。求請須臾聽我中食。
俄頃復有人入。獄卒內置碓臼中擣之赤沫出。
比丘見已思惟。此身無常苦空如泡如沫。
即得阿羅漢果。既而獄卒捉內鑊湯中。
比丘心顏欣悅。火滅湯冷。中生蓮華。比丘坐上。
爾時獄卒即往白王。獄中有奇怪。願王往看。王言。
我前有要今不敢往。獄卒言。此非小事。
王宜疾往。更改先要。王即隨入。比丘為王說法。
王得信解。即壞地獄悔前所作眾惡。
由是信重三寶。
常至貝多樹下悔過自責受八戒齋。王夫人問王。常遊何處。群臣答言。
恒在貝多樹下。夫人伺王不在時。遣人伐其樹倒。
王來見之迷悶躄地。諸臣以水灑面良久乃蘇。
王即以塼累四邊。以百甖牛乳灌樹根。
身四枝布地作是誓言。若樹不生我終不起。
作是誓已樹便即根上而生。以至于今。
高減十丈。從此南三里行到一山名雞足。
大迦葉今在此山中。擘山下入入處不容。
人下入極遠有旁孔。迦葉全身在此中住。
孔外有迦葉本洗手土。彼方人若頭痛者。
以此土塗之即差。此山中即日故有諸羅漢住彼。
諸國道人年年往供養迦葉。
心濃至者夜即有羅漢來共言。論釋其疑已忽然不現。此山榛木茂盛。
又多師子虎狼。不可妄行。
法顯還向巴連弗邑。順恒水西下十由延得一精舍。名曠野。
佛所住處。今現有僧。
復順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尸國波羅[木*奈]城。
城東北十里許得仙人鹿野苑精舍。此苑本有辟支佛住。
常有野鹿栖宿。世尊將成道。諸天於空中唱言。
白淨王子出家學道。卻後七日當成佛。
辟支佛聞已即取泥洹。故名此處為仙人鹿野苑。
世尊成道已後。人於此處起精舍。
佛欲度拘驎等五人。五人相謂言。此瞿曇沙門六年苦行。
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。況入人間恣身口意。
何道之有。今日來者慎勿與語。
佛到五人皆起作禮處。復北行六十步。
佛於此東向坐始轉法輪度拘驎等五人處。
其北二十步佛為彌勒授記處。
其南五十步翳羅缽龍問佛我何時得免此龍身。此處皆起塔見在。
中有二僧伽藍悉有僧住。
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旬有國名拘睒彌。其精舍名瞿師羅園。
佛昔住處。今故有眾僧。多小乘學。
從是東行八由延。佛本於此度惡鬼處。
亦常在此住經行坐處。皆起塔。亦有僧伽藍。可百餘僧。
從此南行二百由延有國名達嚫。
是過去迦葉佛僧伽藍。穿大石山作之。凡有五重。
最下重作象形。有五百間石室。第二層作師子形。
有四百間。第三層作馬形。有三百間。
第四層作牛形。有二百間。第五層作鴿形。
有一百間。最上有泉水循石室前繞房而流。
周圍迴曲。如是乃至下重順房流從戶而出。
諸僧室中處處穿石作窗牖通明。
室中朗然都無幽闇。其室四角穿石作梯蹬。
上處今人形小緣梯上正得至昔人一腳。躡處。
因名此寺為波羅越。波羅越者天竺名鴿也。
其寺中常有羅漢住。此土丘荒無人民居。
去山極遠方有村。皆是邪見不識佛法。
沙門婆羅門及諸異學。彼國人民常見飛人來入此寺。
于時諸國道人欲來禮此寺者。彼村人則言。
汝何以不飛耶。我見此間道人皆飛。
道人方便答言。翅未成耳。達嚫國幽嶮道路艱難。
難知處欲往者。要當齎錢貨施彼國王。
王然後遣人送展轉相付示其逕路。法顯竟不得往。
承彼土人言故說之耳。
從彼波羅[木*奈]國東行還到巴連弗邑。法顯本求戒律。而北天竺諸國。
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。
是以遠涉乃至中天竺。於此摩訶衍僧伽藍得一部律。
是摩訶僧祇眾律。佛在世時最初大眾所行也。
於祇洹精舍傳其本。自餘十八部各有師資。
大歸不異。然小小不同。或用開塞但此最。
是廣說備悉者。復得一部抄律。可七千偈。
是薩婆多眾律。即此秦地眾僧所行者也。
亦皆師師口相傳授不書之於文字。
復於此眾中得雜阿毘曇心。可六千偈。又得一部經。
二千五百偈。又得一卷方等般泥洹經。可五千偈。
又得摩訶僧祇阿毘曇故。法顯住此三年。
學梵書梵語。寫律道整既到中國。見沙門法則。
眾僧威儀觸事可觀。
乃追歎秦土邊地眾僧戒律殘缺。誓言自今已去至得佛願不生邊地。
故遂停不歸。法顯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漢地。
於是獨還。順恒水東下十八由延。
其南岸有瞻波大國佛精舍經行處及四佛坐處。
悉起塔。現有僧住。
從此東行近五十由延到摩梨帝國。即是海口。
其國有二十四僧伽藍盡有僧住。佛法亦興。
法顯住此二年寫經及畫像。於是載商人大舶泛海。
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。彼國人云。
相去可七百由延。其國本在洲上。東西五十由延。
南北三十由延。左右小洲乃有百數。
其間相去。或十里二十里。或二百里。皆統屬大洲。
多出珍寶珠璣有出摩尼珠地方可十里。
王使人守護。若有採者十分取三。
其國本無人民。正有鬼神及龍居之。諸國商人共市易。
市易時鬼神不自現身。但出寶物題其價直。
商人則依價雇直取物。因商人來往住。
故諸國人聞其土樂悉亦復來。於是遂成大國。
其國和適無冬夏之異。
草木常茂田種隨人無有時節。佛至其國欲化惡龍。
以神足力一足躡王城北。一足躡山頂。兩跡相去十五由延。
王於城北跡上起大塔。高四十丈。
金銀莊挍眾寶合成。塔邊復起一僧伽藍。名無畏。
山有五千僧。起一佛殿金銀刻鏤悉以眾寶。
中有一青玉像。高三丈許。
通身七寶焰光威相嚴顯。非言所載。右掌中有一無價寶珠。
法顯去漢地積年所與交接。悉異域人。
山川草木舉目無舊。又同行分披。或流或亡。
顧影唯己心常懷悲。忽於此玉像邊見商人。
以一白絹扇供養。不覺悽然淚下滿目。
其國前王遣使中國取貝多樹子。於佛殿傍種之。
高可二十丈。其樹東南傾。
王恐倒故以八九圍柱柱樹。樹當柱處心生遂穿柱而下入地成根。
大可四圍許。柱雖中裂猶裹其外。
人亦不去。樹下起精舍。中有坐像道俗敬仰無倦。
城中又起佛齒精舍。皆七寶作。王淨修梵行。
城內人敬信之情亦篤。
其國立治已來無有饑喪荒亂。眾僧庫藏多有珍寶無價摩尼。
其王入僧庫遊觀。見摩尼珠即生貪心。欲奪取之。
三日乃悟。即詣僧中稽首悔前罪心。
因白僧言。願僧立制。自今已後勿聽王入庫看。
比丘滿四十臘。然後得入。
其城中多居士長者薩薄商人。屋宇嚴麗巷陌平整。
四衢道頭皆作說法堂。
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鋪施高座。道俗四眾皆集聽法。其國人云。
都可六萬僧。悉有眾食。
王別於城內供養五六千人。眾食須者則持大缽往取。
隨器所容皆滿而還。佛齒常以三月中出之。
未出前十日。王莊挍大象。
使一辯說人著王衣服騎象上擊鼓唱言。
菩薩從三阿僧祇劫作行不惜身命。
以國城妻子及挑眼與人割肉貿鴿截頭布施投身餓虎不吝髓腦。
如是種種苦行為眾生故成佛。在世四十五年說法教化。
令不安者安。不度者度。眾生緣盡乃般泥洹。
泥洹已來一千四百九十七歲。
世間眼滅眾生長悲。卻後十日佛齒當出至無畏山精舍。
國內道俗欲殖福者。
各各平治道路嚴飾巷陌。辨眾華香供養之具。
如是唱已王便夾道兩邊作菩薩五百身已來種種變現。
或作須大拏。或作睒變。或作象王。或作鹿馬。
如是形像皆彩畫莊挍。狀若生人。
然後佛齒乃出中道而行。
隨路供養到無畏精舍佛堂上道俗雲集燒香然燈。種種法事晝夜不息。
滿九十日乃還城內精舍。
城內精舍至齋日則開門戶禮敬如法。
無畏精舍東四十里有一山中有精舍名支提。可有二千僧。
僧中有一大德沙門。名達摩瞿諦。其國人民皆共宗仰。
住一石室中四十許年。常行慈心能感蛇鼠。
使同止一室而不相害。
城南七里有一精舍名摩訶毘可羅。有三千僧住。
有一高德沙門戒行清潔。國人咸疑是羅漢。
臨終之時王來省視。依法集僧而問。比丘得道耶。
其便以實答言。是羅漢。
既終王即按經律以羅漢法葬之。於精舍東四五里積好大薪。
縱廣可三丈餘。高亦爾近。上著栴檀沈水諸香木。
四邊作階。上持淨好白[疊*毛]周匝蒙積作大輿。
床似此間[車*需]車。但無龍魚耳。
當闍維時王及國人四眾咸集以華香供養。從輿至墓所。
王自華香供養。供養訖舉著[卄/積]上。
以酥油遍灌。然後燒之。
火然時人人敬心各脫上服及羽儀傘蓋遙擲火中以助闍維。
闍維已收斂取骨即以起塔。
法顯至不及其生存唯見葬。時王篤信佛法。欲為眾僧作新精舍。
先設大會飯食供養已。乃選好上牛一雙。
金銀寶物莊挍角上。作好金犁王。
自耕頃墾規郭四邊。然後割給民戶田宅書以鐵券。
自是已後代代相承無敢廢易。
法顯在此國聞天竺道人。於高座上誦經云。
佛缽本在毘舍離。今在揵陀衛。竟若干百年(法顯聞誦時有定歲數。
但今忘耳)當復至西月氏國。若干百年當至于闐國。
住若干百年當至屈茨國。
若干百年當復至師子國。若干百年當復來到漢地。
若干百年當還中天竺已。當上兜術天上。
彌勒菩薩見而歎曰。釋迦文佛缽至。
即共諸天華香供養七日。七日已還閻浮提。海龍王將入龍宮。
至彌勒將成道時。
缽還分為四復本頞那山上。彌勒成道已。
四天王當復應念佛如先佛法。賢劫千佛共用一缽。缽去已佛法漸滅。
佛法滅後人壽轉短。乃至五歲。
五歲之時粳米酥油皆悉化滅。
人民極惡捉草木則變成刀杖共相傷割。其中有福者逃避入山。
惡人相殺盡已還復來出。共相謂言。
昔人壽極長。但為惡甚作非法故。
我等壽命遂爾短促。乃至五歲。
我今共行諸善起慈悲心修行信義。如是各行信義。
展轉壽倍乃至八萬歲彌勒出世初轉法輪時。
先度釋迦遺法中弟子。
出家人及受三歸五戒八齋法供養三寶者。第二第三次度有緣者。
法顯爾時欲寫此經。其人云。此無經本我心口誦耳。
法顯住此國二年。更求得彌沙塞律藏本。
得長阿含雜阿含。復得一部雜藏。
此悉漢土所無者。
得此梵本已即載商人大舶上可有二百餘人。後係一小舶海行艱嶮。
以備大舶毀壞。得好信風東下。
三日便值大風舶漏水入。商人欲趣小舶。小舶上人恐人來多。
即斫[糸*(一/旦)]斷。商人大怖命在須臾。恐舶水滿。
即取麤財貨擲著水中。
法顯亦以君墀及澡罐并餘物棄擲海中。但恐商人擲去經像。
唯一心念觀世音及歸命漢地眾僧。
我遠行求法。願威神歸流得到所止。
如是大風晝夜十三日到一島邊。
潮退之後見船漏處即補塞之。於是復前。海中多有抄賊。遇輒無全。
大海彌漫無邊不識。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。
若陰雨時為逐風去亦無所准。當夜闇時。
但見大浪相搏晃若火色。黿鼉水性怪異之屬。
商人荒懅不知那向。海深無底。
又無下石住處。至天晴已乃知東西。還復望正而進。
若值伏石則無活路。如是九十許日。乃到一國。
名耶婆提。其國外道婆羅門興盛。
佛法不足言。停此國五月日。
復隨他商人大舶上亦二百許人。齎五十日糧。以四月十六日發。
法顯於舶上安居。東北行趣廣州。
一月餘日夜鼓二時遇黑風暴雨。商人賈客皆悉惶怖。
法顯爾時亦一心念觀世音及漢地眾僧蒙威神祐。得至天曉。曉已諸婆羅門議言。
坐載此沙門。使我不利遭此大苦。當下比丘置海島邊。
不可為一人令我等危嶮。法顯檀越言。
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。不爾便當殺我。
如其下此沙門。吾到漢地當向國王言汝也。
漢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。
諸商人躊躇不敢便下。于時天多連陰海師相望僻誤。
遂經七十餘日。糧食水漿欲盡。取海[酉*咸]水作食。
分好水人可得二升。遂便欲盡。商人議言。
常行時政可五十日便到廣州。
今已過期多日將無僻耶。即便西北行求岸。
晝夜十二日到長廣郡界牢山南岸。便得好水菜。
但經涉險難憂懼積日。忽得至此岸見藜藿菜依然。
知是漢地。然不見人民及行跡。未知是何許。
或言未至廣州。或言已過。莫知所定。
即乘小舶入浦覓人欲問其處。
得兩獵人即將歸令法顯譯語問之。法顯先安慰之。徐問。
汝是何人。答言。我是佛弟子。又問。汝入山何所求。
其便詭言。明當七月十五日。欲取桃臘佛。
又問。此是何國。答言。
此青州長廣郡界統屬晉家。聞已商人歡喜。
即乞其財物遣人往長廣郡。太守李嶷敬信佛法。
聞有沙門持經像乘舶泛海而至。即將人從來至海邊。
迎接經像。歸至郡治。
商人於是還向揚州到青州。請法顯一冬一夏。
夏坐訖法顯離諸師久欲趣長安。但所營事重。遂便南下向都。
就禪師出經律藏。法顯發長安六年到中印國。
停經六年。還經三年達青州。
凡所遊履減三十國。沙河已西迄于天竺。
眾僧威儀法化之美。不可詳說。竊惟諸師未得備聞。
是以不顧微命淨海而還。艱難具更。
幸蒙三尊威靈。危而得濟。故將竹帛疏所經歷。
欲令賢者同其聞見。是歲甲寅晉義熙十二年矣。
歲在壽星。夏安居末迎法顯。
道人既至留共冬齋。因講集之餘重問遊歷。
其人恭順言輒依實。由是先所略者勸令詳載。
顯復具敘始末。自云。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。
所以乘危履險不惜此形者。
蓋是志有所存專其愚直。故投命於必死之地。以達萬一之冀。
於是感歎。斯人以為古今罕有。自大教東流。
未有忘身求法如顯之比。
然後知誠之所感無窮否而不通。志之所將無功業而不成。
成夫功業者。
豈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者哉。
法顯傳一卷